Gateway to Think Tanks
来源类型 | Report |
规范类型 | 报告 |
不公空間:香港公共空間應有的合理規劃 - Civic Exchange | |
黎文燕 | |
发表日期 | 2017-02-24 |
出版年 | 2017 |
语种 | 英语 |
概述 | There is keen interest in open space in Hong Kong, a city with small private homes and some of the world’s most densely populated urban areas. The territory has a unique setup, in that about 40% of the land is… |
摘要 | 收看黎文燕小姐於2月24日的報告滙報 行政摘要 休憩用地議題在香港備受關注。香港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,處處遍佈著小型私人住宅。香港政府特別規定將約40%的土地保留作為郊野公園,而700萬人口中的大多數居住在樓宇密集區,僅為土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。與此同時,大量的訪港遊客亦令街道更加擁擠。此外,香港政府政策鼓勵私營項目提供大量的康樂休憩用地。這在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之間產生了灰色地帶。
思匯政策研究所(下稱思匯)因此發起「不公空間」項目研究,探討香港市區的休憩用地。在2016年成功眾籌活動的資助及進行了近一年的研究後,思匯發佈是次報告,其中包括用前所未有的方法,將統計數字細分,並在地圖上標出,且與人口數據進行比較。
我們的報告發現,目前《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》中人均2平方米休憩用地的標準非常低,且歷15年未嘗更新。該標準相當於給每個居民平均一格廁所大小般的公共空間。即使政府在《香港2030+ : 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》中提議增加到2.5平方米,該標準仍屬偏低水平,因為它幾乎不符合當前的情況。而我們使用文件中所描述的計算方法,得出人均應為2.7至2.8平方米。思匯建議將標準至少提高為3至3.5平方米。相對於東京、首爾、上海及新加坡等亞洲主要城市的人均5.8平方米至7.6平方米休憩用地的水平,這個標準仍然落後。
而且,香港的休憩用地分佈也不均勻。思匯分析了分區計劃大綱圖,將圖中規劃區的休憩用地統計數字細分。簡單來說,這些規劃區就是大多數香港人熟悉的小型社區。我們的研究發現,雖然有184萬香港人住在分區計劃大綱圖範圍內,但其人均休憩用地卻少於標準的2平方米;另有居住在該範圍內的206萬人擁有少於2.5平方米的休憩用地。兩者總和超過了香港市區人口的半數。提高相應的標準有機會幫助額外130萬香港人,特別是在像馬鞍山、青衣和沙田這樣的新市鎮居民。
在此報告中,思匯將休憩用地數據與人口普查數據進行比較,以確定最受影響的群體,例如老年人。他們可能住在樓宇稠密的舊街區,幾乎沒有可用的休憩用地。這個現象在長沙灣、馬頭角及銅鑼灣等地區最嚴重。
房屋委員會轄下的公共屋邨因為有庭院,所以人均休憩用地超過2平方米(用地質素則另當別論)。另一方面,在山頂、九龍塘和愉景灣等地區,居住著香港最富裕的人群,他們擁有充足的休憩用地(人均超過8平方米),並且前往郊野公園或其他綠化地帶也很便利。那些處境最糟的人則夾在中間。他們居住在老城區小型的單幢屋宇中。在港島北岸(堅尼地城、灣仔、銅鑼灣)及九龍市區(旺角、紅磡)尤甚,其中旺角的居民遭受嚴重的社會經濟剝奪,該區公共房屋極少,只有人均0.6平方米的休憩用地。
無論是從實質意義還是研究層面上來說,休憩空間可能難覓。近年來,私人住宅(如九龍大角咀的港灣豪庭)及私營購物中心(如中環的國際金融中心或銅鑼灣的時代廣場)在休憩用地開放性及管理方面更出現廣為人知的爭議。「私人發展公眾休憩空間」亦是杯水車薪,規劃面積僅佔「可計算的休憩用地」的2%。大型住宅發展項目(佔總數的9%)擁有超過四倍的完全私人休憩用地,並不開放予公眾使用。
在分區計劃大綱圖中劃作空地的大片土地,卻從未開發為公眾康樂用途,例如高架公路底下的土地、被封閉的市區地段及新界的較大空間。
如果開發為康樂用途,這些土地可以極大地補給我們的休憩用地。
從更嚴格的學術意義上來說,休憩用地也很難找到。思匯研究員發現,相關數據並不完整,有的則完全缺失。在空間計算方面存在釋義混亂和算法不一致的問題。規劃師或非政府組織並不能輕易獲取數據,一般居民更是難上加難。這一點尤其重要,因為主要的土地項目都在進行中。當下,僅剩下幾處空間可以開發新的大型市區公園,包括中環至灣仔填海區、西九龍文化區及舊啟德機場地段。香港市民希望知道政府將如何使用這些區域。
這份報告是公開休憩用地數據的第一步,並鼓勵政府在未來發展規劃中詳加考慮是次研究成果。發展公共空間有極大的健康和社會效益。國際都市,如紐約和倫敦,皆有地標性公園和步行區。亞洲城市以新加坡為例,亦已經把政策重點放在建造新的景點例如濱海灣花園。優質的公園和合理的公共空間才是國際都市真正的標誌。 傳媒報導: - 香港電台即時新聞- Open space in many areas less than 2 metres: poll (2017年2月24日)
- 南華早報- More than 1.8 million Hongkongers don’t have enough open space for recreation, local think tank says (2017年2月24日)
- 香港電台第三台- Government should review open space policy (2017年2月24日)
- 南華早報- More than 1.8 million Hongkongers don’t have enough open space for recreation, local think tank says (2017年2月25日)
- Hong Kong Free Press- Hongkongers enjoy less than half as much open space than citizens of other Asian cities – study (2017年2月28日)
- 香港電台第三台- Public Open Space in Hong Kong (2017年2月29日)
- 香港01- 港人均休憩空間標準2平方米 面積僅如一廁格 思匯批標準已過時 (2017年2月24日)
- 香港經濟日報- 港人均休憇用地2.7平米 低於東京首爾 (2017年2月24日)
- 明報- 研究推算全港20個分區 人均休憩用地低於政府標準 旺角、灣仔最差 (2017年2月24日)
- 東方日報- 公共休憩空間分布不均 旺角人均0.6平方米 (2017年2月24日)
- 明報- 184 萬人人均休憩地未及一廁格 旺角最少嶼南最多 (2017年2月25日)
- 明報-逾千頃休憩地未開發 (2017年2月25日)
- 信報- 港人公共空間小如廁格 (2017年2月25日)
- 星島日報- 休憩空間「貧富懸殊」 (2017年2月25日)
- 香港經濟日報- 買樓首重交通 公園非最大考慮 (2017年2月25日)
-香港經濟日報- 商場快餐店 變長者聚腳地 (2017年2月25日)
-香港經濟日報- 市區欠休憩地 人均空間少於1廁格 (2017年2月25日)
-蘋果日報- 商場霸公共空間惹爭議 (2017年2月25日)
-蘋果日報- 逾半港人 休憩空間細如廁格 遠遜亞洲大城市 旺角情況最差 (2017年2月25日)
-香港電台第一台- 思匯研究︰20區「人均休憩用地」低於政府標準 (2017年2月27日)
- 香港01- 油尖旺冇地方hea?研究指旺角居民只有0.6平方米休憩空間 (2017年3月12日)
- 香港01- 嚴選油尖旺6個「零消費」好hea處!(2017年3月12日)
- 信報- 港人必學「縮骨功」? (2017年3月14日)
- 文匯報 – 人均休憩空間 僅一廁格 (2017年3月16日)
- 東網- 搜查線:休憩空間分布失衡 旺角長沙灣最少 (2017年4月3日)
附加資料:
下載報告中的地圖 |
URL | https://civic-exchange.org/report/%e4%b8%8d%e5%85%ac%e7%a9%ba%e9%96%93%ef%bc%9a%e9%a6%99%e6%b8%af%e5%85%ac%e5%85%b1%e7%a9%ba%e9%96%93%e6%87%89%e6%9c%89%e7%9a%84%e5%90%88%e7%90%86%e8%a6%8f%e5%8a%83/ |
来源智库 | Civic Exchange (China) |
资源类型 | 智库出版物 |
条目标识符 | http://119.78.100.153/handle/2XGU8XDN/140516 |
推荐引用方式 GB/T 7714 | 黎文燕. 不公空間:香港公共空間應有的合理規劃 - Civic Exchange. 2017. |
个性服务 |
推荐该条目 |
保存到收藏夹 |
导出为Endnote文件 |
谷歌学术 |
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|
[黎文燕]的文章 |
百度学术 |
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|
[黎文燕]的文章 |
必应学术 |
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|
[黎文燕]的文章 |
相关权益政策 |
暂无数据 |
收藏/分享 |
除非特别说明,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,并保留所有权利。